本報記者 王燁捷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18日08版)
  中組部最新釋放的大學生村官政策“微調”信號,令不少現任的大學村官們頗感焦慮。2014年5月30日,中組部召開全國大學生村官座談會,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組部部長趙樂際提出“規模適度”的要求,要合理規劃總量,科學控制流量,註重分佈的合理性,用2年到3年時間,逐步將大學生村官總量保持在15萬人左右,覆蓋四分之一的行政村。
  按照此前官方數據,截至2013年年底,全國累計選聘41萬名大學生村官,在崗22萬人,覆蓋了超過1/3的行政村。也就是說,在未來2年至3年內,大學生村官隊伍可能會減少約7萬人。
  對此,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採訪發現,一些經驗豐富的“老村官”對組織部門釋放的政策微調信號,雖有憂慮,卻並未出現多大“反彈”。
  “有本事的人,不愁’嫁’。”這些大學生村官對政策變化所表現出的“淡定”源自自身過硬的本領。一名接受採訪的大學生村官告訴記者,哪怕任期結束組織部門不再續聘,以他服務農村的經歷,他也能在本地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。
  村官崗上一路“升遷”,愁什麼?
  潘海燕當村官,走一路留一串“閃閃的”足跡。最早的時候,她是尚書村黨支部副書記,後來又到徐灣村當村委會主任,2012年時,她又當上了雙群社區黨總支書記並掛職當起了東陳鎮的副鎮長。
  一路“升遷”的背後,是這個“女漢子”比男生更“勇猛”的身影。據瞭解,中組部方面此番對大學生村官政策進行微調,要求“嚴把入口,好中選優”的原因之一,即目前村官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,女多男少。“如果人人都像小潘一樣會悶著腦袋想事、幹事,這或許就不是問題。”如皋市委組織部的一名工作人員說。
  “女漢子”潘海燕在尚書村時,創辦了黃粉蟲養殖場,這種蟲子是養雞場急需的“綠色高蛋白飼料”,銷量極好;在徐灣村工作,她辦起了村工業小區和山羊養殖場,給村民留下一個“聚寶盆”;到了雙群社區,她又成了村民們口中津津樂道的“金魚村官”。
  金魚,原本就是雙群社區的特色養殖項目,這裡的蝶尾金魚曾獲得過全國金獎,還上過中央電視臺第7套的農業科技節目。但潘海燕到任之時,雙群社區的金魚產業卻正遭遇發展瓶頸——家家戶戶都養金魚,但大多數村民並未加入金魚養殖合作社,有些人想把金魚養殖做成大事業,但還有些人心裡想著“小富即安”就好,何必做大。
  村民們參差不齊的想法,導致雙群社區的金魚產業始終“做不大”,資金投入不足,生產規模受限。一個淺顯的道理,村民們不懂——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後,生意更好做。就在與如皋同屬南通市的海門三星鎮疊石橋社區,那裡家紡產業因為規模極大,成為全國家紡產品的批發地,但凡要做家紡,人們都會跑去那裡,那裡的村民把房子租給外來商戶,每月都能掙上數千元。
  潘海燕頭腦靈活,上任伊始她就想好,要讓雙群的小金魚“游”出大動靜來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她在一次同學聚會中認識了客商王振中,得知對方有意搞農業投資,她“貼”了上去。“不如投資我們的雙群金魚吧。”飯桌上,她噼里啪啦說了一堆雙群的優勢,並拿出甜頭來吸引對方,“我可以幫你流轉200畝土地,你要是樂意,馬上就乾!”
  第二天,王振中就進村考察,當晚他就拍了板——投資500萬,建設振中觀賞魚養殖場。此後,又有兩個老闆在金魚池旁辦起了花木生產基地和苗木研究所。
  2013年,雙群金魚規模擴大了一倍,金魚養殖合作社的會員也發展到了362戶,村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12年的1.58萬元躍升到1.85萬元。如今,雙群的金魚已經“游”向東南亞和歐美國家。
  潘海燕說,無論大學生村官政策如何調整,都不會“傷”到那些有本事的村官。
  “磅秤村官”心思都花在精打細算上
  南東陳社區的會計、大學生村官蔣黎黎甚至對中組部近來對大學生村官政策所作出的“微調”並不太清楚,她的心思,都花在了為村裡的經費精打細算上。
  一名與她共事的村幹部告訴記者,細心的小蔣根本不用擔心“未來做什麼”的問題,“腦子靈活,辦事仔細,上哪兒都能吃得開”。
  今年春天,剛剛到任不久的小蔣成了村裡的“名人”。整個社區開拖拉機和農用車的村民都認得她,他們叫她做“磅秤村官”。
  這個名字,來自小蔣乾的一件新奇事兒。村裡修水泥路,她天天坐在運河邊的磅秤旁邊,給進場的黃沙石子一車車地過磅,按實際重量“記賬”。
  這活計,過去不要說是在南東陳社區,就是在整個如皋市的農村,都沒見人乾過。以往村裡或者村民買沙石,採用的都是“點車數、估重量”的粗略做法,從不過磅較真。由此帶來的問題是,一些賣砂石的老闆,就有意無意地短斤缺兩起來,他們運來的沙石總是滿一車、淺一車的。
  在這個問題上,小會計蔣黎黎認真起來。她算了一筆賬——3條水泥路長1900米,寬3.5米,厚15釐米,預計要用黃沙980噸,石子1200噸,得用12噸的農用車裝182車。如果每車少裝一噸半噸,錶面上看沒什麼,但182車下來,村裡可就要因此損失1萬多元錢。
  “沙石不過磅可不行。”這個小姑娘帶上紙和筆,坐到了磅秤旁,認認真真記起賬來。看著這個年輕姑娘如此認真,很多沙石老闆只能苦笑一下。
  南東陳社區的村幹部告訴記者,除沙石外,蔣黎黎在材料費、機械費、人工費上也都是項項抽筋剔骨細細算,特別較真。水泥路原本預算造價每平方米80元,在小蔣的“壓榨”下,每平方米造價降至了65元,村裡為此省下了近10萬元。
  不光是在管錢用錢上精打細算,村民眼中的小蔣,還會在“生財聚財”上動腦筋。
  南東陳社區地處通揚運河南岸,當年為了打通運河,村民們將陸地挑空,沿著河道堆起了高高的沙堤。這道沙堤,占地面積達48畝。每到大風天氣,這裡就黃沙滿天飛,成為東陳鎮一大污染源。與此同時,在社區的另外幾處地方,又有10多畝的廢溝獃塘。
  小蔣又開始算賬——如果把沙堤上的沙子運到溝溝里去填塘,不但可使48畝沙堤成為良田,還可新增10畝耕地,掐指一算,村裡實際能多出58畝耕地。她向黨總支提出建議並遞交報告,獲得通過。
  如今,南東陳社區的運沙填溝工作已經開始了,全社區的拖拉機和農用車都來參加運沙泥,蔣黎黎又是天天到場,查看每車鬥裝泥多少。一個開拖拉機的小伙子一見到她,就高聲呼喊道:“‘磅秤村官’來了,你們誰也不要耍滑少裝啊!”
  新任村官不急“出頭”,先踏實幹活再說
  雪洪村的大學生村官陳飛是個“新人”,剛來做村官沒幾天。對於村官政策的微調,他雖有耳聞,卻並不太在意,“與其花時間去鑽研政策有哪些利弊,倒不如自己踏實幹活,練好本領再說”。
  陳飛的到來,為雪洪村增加了一個創收項目——草繩加工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草繩,是由過去被農民們焚燒棄用的秸稈做的。村主任張友山告訴記者,村幹部們過去在秋收時節的任務是催收催種,如今的首要任務卻是秸稈管控,“不能讓村民違規焚燒秸稈,污染環境。這個事,上頭是有硬指標的。”
  張友山介紹,每到收穫季節,村幹部們都要沒日沒夜地在田頭巡查看守,以防止老百姓焚燒秸稈。但半夜過後,村裡往往又會這裡升火、那裡冒煙,防不勝防。
  彼時,中組部方面已公佈了大學生村官培養計劃的最新微調方向,有關大學生村官出路的討論也進入白熱化階段,這一話題,長期占據著大學生村官主流網站和媒體的頭條置頂位置。但這時的陳飛,卻在埋頭研究如何解決秸稈的問題。
  他的關註點在於“如何給秸稈找個好出路”。這天,陳飛在走訪農戶時,看到一個苗木老闆到農戶家買桂花樹。這個小老闆挖出一棵樹,用一捆粗草繩把樹根的泥坨捆扎起來。“把秸稈加工成草繩出售,不就是個出路嗎?”陳飛覺得,如果能把稻草變成鈔票,農民們絕不會把稻草白白燒掉。
  他當場就向苗木老闆打聽起草繩生產和銷售的事兒,並決定找幾戶人家先試試。當天下午,陳飛就找到了村民冒廣生和劉福林——這兩個人,是他進村後最先認識的好朋友。這兩個人,帶頭買了草繩機。
  此後,陸續有15戶農戶購進了草繩機,每戶消化了5畝田的稻草,能獲得2500元收入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農村大爺、大媽看到了這種坐在家裡就能賺錢的生意,全村已經有了106部草繩機,並建立了草繩生產合作社,產銷都有了章程,年產草繩250多噸,每年為農戶增收2.5萬元。
  這時的陳飛,被村民們稱作“草繩村官”。已經有個企業老闆向他拋來了橄欖枝,對方說,“不是看中他有當村官的經歷,而是覺得這個人有本事、踏實肯乾”。  (原標題:如皋農村:有本事的村官不愁“嫁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e61qech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